阅读历史 |
背景色:字体:[很小标准很大]

最后一个道士 第87节(3 / 4)

加入书签

翼翼的样子,再突然大吼一声:“妈呀,有鬼,快跑啊!”那些大点的孩子往往一哄而散,嘴里都叫着嚷着,跟真见鬼了似的,而我因为最小,往往是最后一个才跑出去的。

其实就是这么一个看似无聊的游戏,在那个年代,我们玩得乐此不疲。

但也有其中几扇门上锁着那种古老的插销铜锁,门也是紧闭着的,窗户上通通糊着很多年前的已经严重泛黄的老报纸,一层又一层。

偌大一个祠堂,能进去的,我们都进去玩过,散落一地的稻草证明这里曾经是农民的仓库,现在是老鼠的乐园和我们的天堂。

祠堂里的建筑有那种明显的清朝色彩,门窗都是十分考究的雕花,黑色的小瓦片很多都被我们这样的捣蛋鬼用石头砸碎,透过这丝荒凉还是能看出当年这座祠堂的主人是何等风光。

而我,在那座祠堂里也确实见过一些不同寻常的东西,于是我便把这件事跟查文斌交代了出来……

丢失的弹珠

农村的野孩子们没啥娱乐场所,河流、稻田、山坡和那些废弃的屋子就是我们最能撒欢的地儿。

也许有人会说,为什么这些稀奇古怪的事总是出现在农村?那是因为城市里人口众多、阳气旺盛的缘故。城市里晚上灯火通明,照得如同白昼一般,那些脏东西除了在一些特殊的场所,如医院、公墓、火葬场等能够待得住,其他地方根本待不住。

农村则截然相反,人口分布得散,东边几户人家,西边几户人家,这人气不能聚,也就容易让那些个东西在这里生存。村里人晚上多半天一黑看两集电视剧立马上床睡觉,因为第二天天明还得下地干农活,所以夜里多半大人是不让孩子出门的,一些胆子小的妇女也都老老实实地早早关上院门。

我阿爸那时候有杆猎枪,说是猎枪其实就是土铳,装黑火药发射钢珠那东西,除了精度不是很高,小到野兔、大到山猪都能干翻,所以小时候这些野味我着实是吃了不少的。

阿爸最喜欢狩猎的对象是黄麂,这是一种体形比较小的鹿,公的头上戴一对角,体重大的也就是二十斤上下,味道很是鲜美。但这东西有个特性,就是胆子小,也很精,凡是有人活动的地方它一概不会出现,嗅觉非常灵敏,因此很难打得到。

那会儿村里的猎人很多,山里人,十家里头八家都有杆土铳,大家都知道有个地方有只黄麂但是却从来没人下手去打,那地儿就在那祠堂后面的小山坡上。

为啥不去打?因为大家都说这是条黄麂精啊,黄麂很少叫,因为一叫就把自己位置给暴露了,很容易让带着土狗的猎人们追踪上。这条黄麂也很少叫,但是它一叫,村里准出事儿。

出啥事呢?死人!

真是灵验得很啊。那个山坡一有黄麂叫,要不了几天,村里准得谁家办个丧事,所以往往那个小山头的黄麂一叫,村里一些上了年纪的老人是绝对不出门的,生怕下一个死的就是自己。

虽然有人也想去打掉它,但真敢动手的还真没有,哪家婆娘愿意自己男人为了一顿黄麂肉去惹那么邪乎的东西。

那一年,我阿爸因为要还别人人情,就寻思着打只黄麂送给人家,但是找了好久都没弄到,偏巧那小山坡上的黄麂又叫了。

他把心一横,往枪里多塞了一支火药。我们那儿放火药以支来计算,就是用一小竹筒子计量火药的量,一支就是一筒子,基本可以拿来打野鸡野兔的;两支就可以打黄麂;三支那后坐力已经非常大了,通常用来打野猪。

阿爸那天就用了三支火药的量,用布条子压结实了,便去了那地。

上山后不久,他还真就看见了,这野兽晚上在头灯的照射下眼睛会反光。猎人们通常能看见两个红色的眼球,他们管这个叫“火”。阿爸老远就看见两个火在那祠堂后面的灌木丛中,他有些兴奋地悄悄摸了过去。

土铳要想打得准,必须靠得近,这玩意儿的准度实在没法恭维,基本有效射程最好控制在三十米以内。

说来也怪,这向来以精明胆小著称的黄麂,今天就跟个木桩似的站在那儿吃草,丝毫没有注意到阿爸的到来。等到阿爸距那条麂子也就二十米左右的距离时,阿爸举枪,瞄准,扣动扳机,“啪”一声轻微的响声过后,阿爸知道这是哑火了。

这土铳跟现代枪支击发的原理有些不一样,它靠的是最原始的用撞针击发一根引线,然后这个引线再去引发枪膛里的黑火药,再靠黑火药的力量抛射出弹丸。

这个问题就是出在这个引线上,这玩意儿基本都是手工做的,把硫黄和硝的混合物放在一个小铁皮里压结实晒干,撞针猛地砸向这个铁皮就会发出火花,从而引爆枪膛里的火药。这玩意儿没引爆,那就会出现哑火。

阿爸见那黄麂还在,便又换了一根新的引线。

瞄准,击发,“啪”,又哑火了。阿爸有些急了,赶紧再换,结果一直到身上带着的十来根引线全部打完,也没一个着的。

反观那黄麂就是不走,就在你跟前晃悠,他赶紧又悄悄下山,准备回家拿

↑返回顶部↑

书页/目录